English

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郑守曾
2000-01-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翼 我有话说

郑守曾,男,54岁,研究员。1968年7月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毕业,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十余年。1979年考取成都中医学院《内经》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自1981年9月始在成都中医学院执教。1987年奉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历任医政司、教育司、人事教育司、科技教育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1997年4月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任副校长、校长,主持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项教育研究项目。并主编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学》教材,对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

师徒相承,曾是几千年来中医学沿袭的教育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于1956年创立了四所高等中医院校,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正式纳入国家的正规高等教育。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最早创立的四所高等中医高校之一,探索一条既符合高等院校普遍规律,又突出中医药大学自身特点的道路始终是学校追求的目标。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郑守曾说,中医学有其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浩如烟海的学术著作,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正在形成以基础、学术和文化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根源于中医学对生命和疾病的理性认识,对中医教育而言,其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努力继承它的精华,确保学生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指导其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医学的生命力根植于民族文化,因此中医教学模式的文化化,将从分析中医学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入手,通过增加各门课程的文化信息量,或按中医学术发展沿革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课程体系;通过讲授丰富的中医学术发展史,中医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阐明中医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郑校长告诉记者,作为全国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院校,培养高层次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医药人才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强化继承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构建创造性教育模式的初步框架,培养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潜力和发展中医药潜力的基础扎实又富有时代特征的中医药人才。从转变教育观念做起,学校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提出“分类培养、两段教学、主辅修制、跨类选课”十六字教改方案,相应配套出台了考试改革方案和基本功训练方案等,并投入实际运行。郑校长认为,对于主体形成于古代社会的中医学,创新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中医学的发展必将经历一个从应用研究为主逐渐转为基础研究为主的过程,中医学需要一批既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又具有生命科学一些主要分支领域知识的基础研究人才。运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方法,沿着中医学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辨证论治规律、药物组织理论等主体特征和特色发展中医学。

循着这样的思路,北京中医药大学确立了较高的发展目标:保持国内一流水平,两院院士、教授、副教授的人数分别居全国高校的前30名、前50名和前100名;博士点和硕士点数分别保持全国高校前30名和前50名;在校高层次生(包括研究生、七年制生、二学位生等)居全国前50名;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数居全国高校前50名。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居领先地位。

郑校长说,中医作为一种替代疗法,既能弥补西医的一些不足,又与人类回归自然的追求一致,正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患者的欢迎,全世界有几十万从事中医事业的人,但其中相当多的人未受过正规的中医高等教育,所以北京中医药大学肩负着向世界传播中医学知识的使命,学校和二十多个国家、地区有合作项目,在培养大量留学生的同时,每年都要派出100多位教师到国外工作,通过教育、科研的交流,推动中医药进一步走向世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